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我国电子行业发展史(我国电子行业发展史简介)

2023-10-27 8955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世界电子行业的发展历史
  2. 电子信息产业的在中国发展史
  3.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前几天开了个会:2006中国互联网大会揭幕六大特点二十大看点全公开

  

9月21日,2006中国互联网大会精彩揭幕。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与往届相比,非常明显的呈现出6大特点。此外,大会完整议程首度对外公开,其中20个非常精彩的看点,让关注者对本届盛会充满期待。

  

1、3G、NGI、NGN最新动态全披露。

  

6大运营商系数出席,透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等方面的参与及相关信息的发布,网络通讯领域明暗博弈、技术暗流以及孕育中的市场变革图景将进一步得到趋于清晰的显现。

  

2、产业治理、市场监管新动向综合呈现。

  

信息产业部部、科技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委的重要领导将分别从不同工作主管方面为业界做重要致词和报告。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苏金生将从产业政策、市场监管等层面做重要报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鲁向东将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做主题报告。各大部委联合发布:产业政策、市场监管、网络治理规范。

  

3、著名经济学家、技术专家二维论断中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

  

出席国际高层峰会,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从经济学角度对互联网进行阶段性分析,著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也应邀出席大会,并将从技术角度,以新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为主题,为观众做主题报告。邬贺铨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纤传送网与宽带网专家,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

  

4、著名网络通讯专家集体解读互联网大未来。

  

关于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及基础网络的发展变化方向,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及CNGI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侯自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韦乐平、UT斯达康首席科学家杨景、中兴通讯总工程师罗圣美与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CNGI专家组组长邬贺铨一起对话中国互联网大未来。

  

5、领袖企业各辟蹊径分享网络商业独特拓展之道。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傅建华、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毛伟、Google中国总裁周韶宁、阿联酋知名电子商务企业Tejari FZ LLC总裁Mr. Omar Hijazi、英国独立系统软件公司COO Andrew M. Kanter、AMD企业开发总监杨文革等,将与业界分享不同领域互联网商业的拓展之道。

  

6、中韩日三国主流新锐企业对话互联网互联网发展最前沿。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诞生于六十年代,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65年-1978年:以计算机和军工配套为目标,以开发逻辑电路为主要产品,初步建立集成电路工业基础及相关设备、仪器、材料的配套条件;

  

1978年-1990年:主要引进美国二手设备,改善集成电路装备水平,在“治散治乱”的同时,以消费类整机作为配套重点,较好地解决了彩电集成电路的国产化;

  

1990年-2000年:以908工程、909工程为重点,以CAD为突破口,抓好科技攻关和北方科研开发基地的建设,为信息产业服务,集成电路行业取得了新的发展。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1950年10月,中国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1963年,中国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中国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

  

198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中国的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军民结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到90年代初,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能够主要依靠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20多类、数千种整机设备以及各种元器件,许多精密复杂的产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具有门类齐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开发与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统工程科技攻关能力;基本能满足战略武器、航天技术、飞机与舰船、火炮控制和各种电子化指挥系统的需要;到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所提供的产品都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6.08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99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4.09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7.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6.1%)4.4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5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6%和7.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6.8和9.5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10.1%和8.8%,比上年提高0.7和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9个百分点,软件业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共生产手机和彩色电视机18.1亿部和1.4亿台,分别增长7.8%和2.5%,其中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13.99亿台和8383.5万台,分别占比达到77.2%和57.9%;生产微型计算机3.1亿台,同比下降10.4%;生产集成电路1087.2亿块,同比增长7.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2123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运营相关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18.3%;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包括在线交易平台服务、在线交易支撑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收入增长25.1%;集成电路设计实现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他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等)收入增长17.8%。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775.3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6.5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计算机行业完成投资1121.5亿元,同比增长30.6%,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电子元件、电子信息机电和专用设备行业分别完成投资2878.3、2316.3和1750.8亿元,分别增长17.9%、19.6%和13.9%,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行业增速均低于10%;东部地区完成投资6748.53亿元,同比增长20.3%,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4278.8亿元和2251亿元,同比增长8.1%和11.8%;内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1462.3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高于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9614个,同比增长19.8%,增速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长32.7%,电子计算机行业增长35.9%,电子元件行业增长20.6%,电子信息机电行业增长24.4%;分地区看,江苏仍是新开工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长18.2%,高于上年同期16.1个百分点,浙江、广东、安徽省新开工项目分别增长13.4%、4.8%和45.3%。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13294.6亿元,其中内销产值61695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出口交货值17.4个百分点;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54.5%)超过一半,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信息机电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高达83.3%和80.3%,电子专用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电子元件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74.6%、65.1%和65%,家用视听设备、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和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内销产值占比为55.5%、52.6%、42.6%和28.1%。此外,内资企业的内销产值占比达81.5%,中小型企业内销产值占比76.9%,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外商投资企业和大型企业内销比例均不同程度提高。

  

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088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7811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4.3%。进口5277亿美元,同比下降1.2%,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为31.4%。贸易顺差2534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国外贸顺差的42.7%。

  

软件业实现出口545亿美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额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4.2%。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额1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比重(25.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在贸易主体上,内资企业出口2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6.8%,国有和集体企业保持3%和7.9%的增长;从贸易伙伴结构看,新兴市场中的新加坡、印度、泰国的出口增速达到10.3%、19.2%和20.8%;在区域结构上,部分中、西部省市出口增长较快,贵州、青海、广西、甘肃、内蒙古出口增速达到435.9%、70.9%、37.9%、32.3%、30.5%。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6316亿元,同比增长17.8%,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在全行业中占比提高至40.9%。三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6978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低于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销售产值14963亿元和10584亿元,同比增长18.1%和11.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9.4和2.8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总比重达到22.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9.3%和16.6%,比上年下降1.5和4.6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86587亿元和1160亿元,同比增长8.7%和下降13%,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和21.7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软件业增速分别为17.2%和10.7%。

  

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占全国收入的56.6%,同比增长1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低于上年4.7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中心城市达到11个,比上年新增加2个城市。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602亿元,同比增长7.2%。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低于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为87.8元,仍高于工业平均成本2.1元,但比上年下降0.6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8天,高于工业平均水平0.6天。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30.7元,高于工业14.8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贡献率为10.1%,与上年持平;资产负债率56.6%,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从主体看,内资企业占全行业收入和利润的比重达到41.3%和52.9%,分别比上年提高4.9和5.2个百分点;从规模看,小型企业继续保持较强发展活力,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0.8%和19.4%,高于平均水平13.2和12.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部分行业效益增长较快,通信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4.4%和18.1%,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4.5%和14.1%,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3.6%和19.7%,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技工时期:

  

1990-1993年,电子数据交换时代,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时期。

  

1993-1997年,政府领导组织开展“三金工程”阶段,为电子商务发展期打下坚实基础。1993年成立了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主席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相继组织了金关、金卡、金税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6年1月成立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总理任组长,20多个部委参加,统一领导组织中国信息化建设。

  

1996年,金桥网与因特网正式开通。 1997年,信息办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编制中国信息化规划。 1997年4月在深圳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各省市地区相继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开始制订本省包含电子商务在内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1997年,广告主开始使用网络广告。 1997年4月以来,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开始运行。

  

1998-2000年,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阶段。 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金贸工程”,它是一项推广网络化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大型应用试点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网站正式开通,网上购物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从1999年兴起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上网工程)、网上纳税、网上教育(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网上大学),远程诊断(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等广义电子商务开始启动,并已有试点,并进入实际试用阶段。

  

2000-2009年,电子商务逐渐以从传统产业B2B为主体,标志着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稳定期。

  

3G的蓬勃发展促使全网全程的电子商务V5时代成型,电子商务已经受到国家高层的重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支付、物流、数据。要如何抓住这三个关键性的因素既是挑战,也是所有互联网业以及所有对未来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人的重大机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差的困境成为阻碍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库房自建或将成为电子商务转型的关键所在。


复制成功